王庄寨镇刘庄村基本情况
刘庄村位于民权县王庄寨镇政府西北4公里处,辖(秦大庄、潘楼、吕楼、前刘庄、后刘庄)5个自然村,9个村组,行政村总户数623户,人口2834人,耕地面积3150亩,人均耕地面积1.1亩;党员40人,村支两委班子人数7人,现有贫困户101户,贫困人口383人,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;村集体经济收入3.6万元/年;主导产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,多为小麦、玉米等低价值农作物,且农田水利设施发展滞后,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。该村经济基础薄弱,无村集体经济收入,无附加值等产业加工项目,是典型的贫困村。该村基础设施落后,村内主要道路为黄土路,已遇阴雨天气,道路泥泞不堪。
全村以种植业为主,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。近年来,该村按照“生产发展,生活富裕,村风文明,村容整洁,管理民主”的要求,深入发动社会力量,参加新农村建设,倡导社会新风尚,努力促进社会和谐。由于工作扎实到位,该村在经济结构调整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,在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、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极大的促进了刘庄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,但从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,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。主要表现在:产业发展现状,近年来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,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奶牛养殖业特色产业。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,不是很好,经济增长不明显,群众积极性不高,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产业结构单一,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。自三聚氰胺事件到现在,奶牛养殖业连年受损,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,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,导致奶牛养殖业管理投入减少,效益下滑,最终走入不投资,无效益的恶性循环。
(二)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。近年来,玉米、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,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,经济效益甚微,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,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,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。
(三)其他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影响,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。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,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。另外,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、有能力、有才华、有技术的农村“能人”,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,由于他们见多识广,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,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,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,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,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。
(四)奶牛养殖技术落后,规模较校友好村的奶牛养殖业历史悠久,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,传统养殖的状态,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,由于投入多、效益低、见效慢,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、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。
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,村干部、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,深刻认识到发展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将粮食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,将粮食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;大力扶持粮食产业致富能手,真正感受粮食的发展潜力。
加大政策引导,激发群众的积极性。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奶牛养殖业产业的积极性,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:对奶牛养殖园示范户以及奶牛养殖产量大户进行奖励,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、技术支持;对资金确实有困难,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。
提高村民文化素质,加强管理知识培训。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,推广品种化果树栽培,嫁接改良,提高坚果品质,加强病虫测报,及时防治病虫害,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,涂白等管理。
刘庄村支部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,在带领广大群众走富裕道路,同时还始终坚持了“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”的方针。村支部首先抓两委班子建设。我村党支部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,一方面,强化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,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;另一方面,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合作,增强工作合力。实行两委班子交叉任职,现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6人,2人交叉任职。涉及到的工作如低保、修路、房基地审批、征地拆迁等大事,都提前交换意见,进行沟通,避免了党支部、村委会“两套马车”和村支部书记管钱、村委会主任管事“两张皮”的现象。其次是从抓党员队伍入手,常年坚持三会一课,党员联系户,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。经常组织党员学党章,学科技和义务修路等组织活动,使党员在工作中都走在群众前头,全村40名党员,被群众称为一面旗帜。村支部还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,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。
根据我村实际,通过入户调查、摸底登记的102户贫困户生活还十分困难,针对每一类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精准扶贫方案:
一、加大政策引导,结合本村实际激发群众的积极性。把发展奶牛养殖为发展本村经济的突破口。投资兴建鼎泰伟业养殖有限公司契机,调动村民养牛的积极性,利用生牛养殖专业合作社,极力号召全村党员干部与困难户结对子,开展“一帮一”、“一户帮多户”扶贫帮困活动,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活,形成了以养殖业为首,种植业为辅的产业区域模式,极大的调动村民的积极性,形成特有的规模化养殖模式。通过对贫困户中奶牛养殖示范户以及奶牛养殖产量大户进行奖励,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、技术支持;对资金确实有困难,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,不仅提高了生产产量,又增加了村庄经济实力。
二、提高村民文化素质,加强管理知识培训。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,推广品种化果树栽培,嫁接改良,提高坚果品质,加强病虫测报,及时防治病虫害,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等管理。
三、坚持了“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”的方针。村支部首先抓两委班子建设。村党支部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,一方面,强化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,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;另一方面,加强村“两委”班子的团结合作,增强工作合力。实行两委班子交叉任职。涉及到的工作如低保、修路、房基地审批、征地拆迁等大事,都提前交换意见,进行沟通,避免了党支部、村委会“两套马车”和村支部书记管钱、村委会主任管事“两张皮”的现象。从抓党员队伍入手,常年坚持三会一课,党员联系户,民-主评议党员等制度。经常组织党员学党章和学科技等组织活动,使党员在工作中都走在群众前头。村党支部还始终坚持把群众愿望与心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,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,优化村内环境。